2019年1月8日星期二

财经频道: 票房造假为何屡禁不止

财经频道
财经新闻 
票房造假为何屡禁不止
Jan 9th 2019, 00:00, by 人民网

  百姓对优秀影视作品需求越来越高,票房造假者终将被影迷和市场抛弃,也会影响我国影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正在上映的国产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被指恶意刷票房,这部打出"一吻跨年"营销牌的文艺片首日预售票房高达1.59亿元,超过了《速度与激情8》等好莱坞商业大片,首日票房达到2.63亿元。然而,其宣称的票房数据与实际表现却反差较大,引来了一片质疑声。首映当天很多观众在网上留下差评,某平台评论区里,网友调侃自己看电影时睡着了,不少网友称提前退场,还有一部分网友称强迫自己看完。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2018年12月31日,《地球最后的夜晚》大盘退票人次为31.9万,大盘退票率为4.4%,远高于同档期影片《来电狂想》1.2%和《海王》1.0%的大盘退票率。

  刷票房是指片方为了增加票房,故意造假,营造出影片火爆的假象。很多观众会抱着从众心态走进电影院一探究竟,无论最终影片质量如何,只要有人买票,片方就赢了。近年来,我国影视票房数据造假事件屡见不鲜。2016年,《叶问3》被监管部门查出3200万元虚假票房;2015年创造票房纪录的《捉妖记》,更是因为数据造假,导致国外权威票房网站宣布不再提供中国电影市场票房数据,因其缺失"一致和准确"的数据来源。

  一直以来,相关部门都在打击虚假票房。2017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电影产业促进法》规定,电影发行企业、电影院等有制造虚假交易、虚报瞒报销售收入等行为,扰乱电影市场秩序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电影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根据具体情况处以罚款,并可以根据情节严重程度不同,对其采取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许可证等措施。

  然而,在利益驱使下,还是会有制片方想方设法用一些旁门左道、虚假营销、票房注水等方式欺骗观众。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表示,精神产品也是商品,也适用市场规律、包括供需规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调整的商品服务也包括影视作品。消费者应当享有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安全保障权。如果有院线、网站平台造假,故意刷数据、票房注水,就构成了欺诈。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对优秀影视作品需求越来越高。来自国家电影局的数据显示,我国2017年观影人次达到16.2亿,电影市场受众群体庞大。在这样火爆的市场环境下,好的作品不愁不叫座。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酒香不怕巷子深",对于片方来说最重要的是作品质量,要用好电影树立好口碑,用好故事吸引观众,票房造假者终将被影迷、市场抛弃,也会影响我国影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By using Blogtrottr, you agree to our policies, terms and conditions.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