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7日星期一

国际频道: 俄乌冲突如何收场?

国际频道
国际新闻 
俄乌冲突如何收场?
Jan 8th 2019, 00:00, by 陈 曦

2018年11月25日,3艘乌克兰海军舰艇在从黑海向刻赤海峡方向行驶时被俄罗斯扣押。双方交火后,俄方关闭刻赤海峡,乌克兰宣布实施为期30天的战时状态。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1月2日消息,前美国驻乌克兰大使约翰·赫布斯特称,未来一段时间,美军将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武器装备,同时向俄罗斯发起一轮制裁。

危机还在蔓延

自从俄罗斯和乌克兰在刻赤海峡"擦枪走火"以来,黑海和亚速海水域紧张局势持续升温。

2018年12月29日,俄罗斯宣布扩大针对乌克兰商品的进口禁令清单。据俄罗斯经济发展部消息,此次被禁止进口的乌克兰商品总额大约为5.1亿美元。据俄罗斯政府统计,乌克兰此前已先后停止了对俄罗斯农产品、化学品和工业品等18类商品的进口。

乌克兰《基辅邮报》1月1日消息称,乌克兰军方表示,此前一天,俄罗斯领导的"混合作战"部队在顿巴斯地区,率先4次袭击了乌克兰军队的阵地。乌方认为,双方刚刚签署的"新年休战协定"实际上已经失败。

据俄新社1月4日报道,乌克兰总统顾问尤里·比留科夫称,"基辅有权从黑海自由通行至亚速海,反过来也一样。"他还强调,"无论俄罗斯人喜不喜欢,我们都会继续这样做。"克里米亚共和国国务委员会议员弗拉季斯拉夫·甘扎拉对此回应称,乌克兰在刻赤海峡的任何行动都不会被莫斯科忽视。

冲突酝酿已久

俄乌摩擦早有端倪。2018年5月,克里米亚大桥正式通车,俄方宣布禁止商船在刻赤海峡航行。这意味着刻赤海峡变成俄罗斯的内部航道,亚速海出海口不再向乌克兰开放。据估计,此举重创乌克兰出口业,将造成每年2000万至4000万美元的经济损失。

外交学院教授高飞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乌克兰亚速海主要港口城市的生计极度依赖刻赤海峡。目前,德、法、英等欧洲大国国内局势不稳,美国特朗普政府态度暧昧,克里米亚危机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这对乌克兰来说是极为不利的。乌克兰需要吸引国际社会的关注,支持自身在克里米亚问题上的主张。

对此,俄方态度强硬,指责对手转移矛盾。近日,乌克兰总统大选拉开帷幕。据民调结果显示,现任总统彼得·波罗申科的支持率仅为11.1%,排名第三。普京日前表示,刻赤海峡冲突是乌克兰政府旨在激化选举前局势的举动。

俄罗斯有分析称,从乌克兰方面看,国内政治派别矛盾激烈,民众对民生不满加剧,波罗申科希望转移选民注意力,调动乌克兰的民族情绪,化解内部压力,扭转颓势。

高飞认为,从俄罗斯方面看,俄方志在克里米亚,原则问题上不会让步。普京希望利用法律、国际舆论等途径将克里米亚的回归落到实处,获得永久控制权。俄乌两国立场尖锐对立,彻底和解可能性不大。

双方渐行渐远

扩大冲突并不符合双方利益。高飞表示,自2014年以后,乌克兰危机态势趋冷,刻赤海峡冲突只是冷却过程中的小插曲。西方的制裁导致俄罗斯经济受到了巨大冲击,普京亟需提振经济、稳定局势,把和西方交往的重点放在经济上。俄方目前没有将乌东地区并入本国的意愿,只是希望借助这个杠杆进一步影响乌克兰局势。

目前,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军事实力差距悬殊。美国一家安全情报智库的报告称,乌克兰海军拥有1.1万名服役人员,相比之下,俄罗斯的黑海舰队拥有2800多艘船只和2.5万名成员,另有4万名士兵驻扎克里米亚。

高飞认为,乌克兰离俄罗斯太近,离西方支持者太远。美国处在总体战略收缩状态,刚刚宣布撤军叙利亚,也不愿卷入新的冲突。乌克兰本身没有力量挑起大规模冲突,未来危机将以一种相对和缓的方式解决。

从更长远来看,高飞指出,尽管刻赤海峡冲突应该不会导致俄乌两国或者更大范围的俄罗斯和西方之间的对抗。但两个斯拉夫国家经过多轮不同烈度的矛盾、摩擦和冲突之后,原有的信任正逐渐被侵蚀,修复关系难度越来越大,双方关系已是渐行渐远,积重难返。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By using Blogtrottr, you agree to our policies, terms and conditions.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国际频道: 日韩闹别扭,“心结”恐难解(环球热点)

国际频道
国际新闻 
日韩闹别扭,"心结"恐难解(环球热点)
Jan 8th 2019, 00:00, by 本报记者 严 瑜

图为日本P—1巡逻机。(资料图片)

图为韩国"广开土大王级"驱逐舰。(资料图片)

发端于2018年底的日韩"雷达照射事件"持续发酵。

韩联社报道称,1月4日,韩国国防部发布视频,反驳日本所谓"韩舰雷达瞄准日机"的说法。对此,日本共同社援引日本防卫省当晚发布的声明称,"可以看出其主张与我们的立场不同"。

孰是孰非,日韩各执一词。近来,双方存在严重分歧的"慰安妇"问题等历史纠葛又成焦点,各种矛盾相互交织,两国紧张关系恐怕难在短期之内有所缓解。

再起争端 激烈交锋

"这是可能招致不测事态的危险行为,极其遗憾。"在1月4日的声明中,日本防卫省针对韩国国防部刚刚公开的视频,就"雷达照射事件"作出表态。共同社称,这与防卫省在2018年12月22日所发声明的相关表述相同。

日韩此次冲突起于2018年12月20日。根据日本防卫省的说法,当天,韩国海军"广开土大王级"驱逐舰向日本海上自卫队巡逻机照射了火控雷达,"这是极其危险的行为"。韩国国防部则称,该韩军驱逐舰是为对遇险朝鲜船只进行搜索而使用了雷达,并非刻意照射海上自卫队巡逻机。

此后,日韩双方展开激烈交锋。日本政府连续3天用严厉措辞表示抗议,韩国方面则解释称"完全没有让日方感受到威胁的行为",多次否定刻意照射雷达的说法。

争端并未就此平息,反而呈现扩大之势。共同社称,2018年12月27日,日韩防卫部门举行工作磋商,但未能弥合分歧。为了"自证清白",日韩之后开启了一轮"视频战"。

2018年12月28日,日本防卫省公开了一段时长13分钟的视频。日方称,韩国"广开土大王级"驱逐舰在执行海上搜救任务时,其火控雷达"多次锁定"日本海上自卫队一架P—1巡逻机。

对此,韩国国防部回应称,日本单方面发布的视频,无法构成支撑日方说法的"客观"证据,并于1月4日在视频网站发布了一段时长4分多钟的视频。

韩联社称,韩军出示实拍证据澄清,韩国"广开土大王级"驱逐舰不仅没有像日方所说的那样,"用火控雷达瞄准海上自卫队P—1巡逻机",反而遭遇日机的低空飞行抵近威胁。视频中,韩军还敦促日本对妨碍人道主义救援活动的行为道歉,并立即停止歪曲事实。

目前,日韩两国政府以及媒体围绕此事的"对掐"仍在继续,这让近来本就处于低谷的两国关系雪上加霜。

龃龉不断 各有压力

"目前看来,在此次事件中,日本方面似乎有意扩大事态,一个重要背景是韩国文在寅政府上台之后,尤其是近段时间,日韩关系不断下滑。"辽宁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察哈尔学会研究员李家成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称。

有心者不难发现,在"雷达照射事件"发生之前,日韩两国就已龃龉不断。其中,戳中两国关系"痛点"的历史问题再成主要矛盾点。

2018年10月,韩国最高法院判处日本新日铁住金公司赔偿二战时期强征的4名韩国受害劳工每人1亿韩元,引发日方强烈不满。同年11月,韩国政府宣布解散依据《韩日慰安妇协议》设立的"和解与治愈基金会",又遭日本政府谴责不守承诺。

韩国《东亚日报》称,继"慰安妇"问题及韩国最高法院判决原被征劳工诉讼后,日韩关系出现对立激化,引发"日韩关系陷入泥潭的担忧"。该报认为,日本日前率先公开"雷达照射事件"相关视频,这一强硬措施正反映出其因"慰安妇"问题等积累的不满。

"'慰安妇'问题与劳工诉讼案都牵动着韩国民众的敏感神经,韩国国内对《韩日慰安妇协议》的反对声很大。近来,民众支持率不断下滑,文在寅政府希望通过在这些问题上对日强硬,争取国内民心,重新恢复支持率。"李家成说。

早在竞选时期,文在寅就曾表态,饱受争议的《韩日慰安妇协议》应该重新协商。当前,面临不到50%的民众支持率,兑现竞选承诺,或许能够帮助文在寅重获民心。

对于安倍政府而言,国内政治需要,可能同样是其此次态度强硬的重要考量。

"在'慰安妇'问题和劳工诉讼案上,韩国压制了日本。现在,日本也想借'雷达照射事件'压制韩国。"李家成分析称,安倍政府一直在为扩大自卫队权力乃至修宪制造舆论氛围。"如果周边安全形势紧张,那么安倍政府就可能在国内赢得更多的修宪支持者。"

日本《京都新闻》也认为,日韩双方政府都希望表现出更加强势的姿态,从而获得国内舆论的支持,这使"雷达照射事件"的事态趋于复杂。

分歧加剧 互信动摇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日韩双方继续"叫板"之际,都还是表现出相对克制的一面。

据共同社报道,1月4日,日本外相河野太郎与韩国外长康京和举行电话会谈,"摸索相互让步"。这是"雷达事件"发生之后两国外长的首次电话会谈。河野太郎在会谈后对媒体表示,双方就通过防卫部门间基于事实展开磋商、尽快解决问题达成一致。

该社还称,虽然在日本自卫队中,不乏对韩国公布视频的不满之声,但在防卫省内,"考虑到应对朝鲜不能缺少与之(韩国)合作",期待平息事态的呼声也很强烈。

李家成认为,日韩均为美国盟友,都会顾及美国这一因素。"目前,美国还未出面调解。如果事态趋于严重,美国可能从中斡旋。这一事件还不至于导致日韩关系崩塌。"

日韩双方都清楚,事情闹大了,对谁都没有好处。

有韩媒指出,如果日韩关系继续恶化,日美韩的安保合作将出现动摇,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可能陷入僵局。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朝鲜半岛研究中心主任詹德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认为,韩国方面同样希望此事能够不了了之,以免影响韩日乃至美韩关系,甚至朝鲜半岛和平进程。"这些都需要日本协助,至少要防止其破坏"。

如何息事宁人?答案并不难找。"不要把事情搞大",《东亚日报》在"雷达照射事件"爆发之初就已明言,通过解释和理解安静地解决,才是正确的处理方式。

不过,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日韩要想真正解开"心结",没那么容易。从相互指责来看,双方嫌隙颇深。韩国《中央日报》称,日本的强硬态度是近期对韩诸多不满情绪的集中爆发。《日本经济新闻》则称,韩方的一系列反应招致日本的不信任感。

"在'雷达照射事件'上,日韩不太可能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但短期之内,双方分歧很难弥合。"李家成说。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By using Blogtrottr, you agree to our policies, terms and conditions.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