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0日星期一

知乎日报: 光明为什么会输给蒙牛、伊利?

知乎日报
知乎日报 
光明为什么会输给蒙牛、伊利?
Dec 10th 2018, 23:07

汪惟,何事惊慌!!!!!!!!!!!!!!!!!!

在 2003 年光明选择低温奶战略的时候,光明就注定竞争不过蒙牛和伊利了。

牛奶是传统快消品,在快消品这个市场上,从来是只有第一第二吃肉,行业小玩家汤都喝不上。比如啤酒,经过了一轮一轮的收购兼并,国内只剩下百威、华润和青岛,大部分被兼并的中小玩家连牌子都没剩下。

虽然大家都知道,高温杀菌的利乐奶难喝、保久乳(台湾叫法的利乐)不香不鲜,光明的"纸房子"好喝。

但常温奶无敌的优势就是皮实又便宜。

  • 6 个月的保质期 4 个月以上的货架期,不会有多少报废。
  • 常温运输保存,不需要冷链车
  • 成本低售价低,每盒只要 2 块钱。

这些特性非常适合我国当前粗糙的供应链全国绝大部分渠道商管理水平之低,根本容不下保质期 7-21 天的低温奶。

就是这些特性让常温奶顺利的走进三四城市和五六线城镇,甚至大部分村庄的零售货架上也有伊利蒙牛的产品,适渠道者生存而已。

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广告,蒙牛伊利投得起全国性的广告。最近五年的电视节目,一大半都是蒙牛伊利冠名的,两家公司堪称广告王。

酸酸乳、金典、特仑苏、纯甄、安慕希、谷粒多、舒化奶,哪个没有冠名过?还会投更大规模的奥运会和世界杯广告。

因为蒙牛伊利的市场大,他们把钱砸贴片广告还收得回来。这种全国乃至全球规模的广告,光明很难投的。

"每天一杯奶强壮中国人"这种广告语只有蒙牛 / 伊利 / 新希望可以说,光明的低温奶只能在华东喝喝。

把所有的渠道铺满,再大手笔的投广告,就是快消公司的常规玩法。这种投放,不科学不精准也不分众,但十分有效。广告打的出去,利润收得回来。

包括光明自己破局的爆款产品,也是一支常温产品——"莫斯利安"。

2012 年光明推出莫斯利安向全国铺货,这是国内首款常温酸奶,非常受欢迎,也是当年的超级爆款。次年光明财报就反映出了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大幅增长。

莫斯利安一个单品年销售额突破 10 亿,三年后,2015 年莫斯利安销售超过 50 亿。当时一直有说法莫斯利安要做成一支百亿单品。

但是蒙牛伊利来了,带着同样的常温酸奶纯甄和安慕希来了。

后面的故事就很简单了,蒙牛和伊利在他们最擅长的战场击败了光明。常温酸奶里面的百亿单品是安慕希,莫斯里安变成了行业第三。

之前光明财报不好看,大家纷纷都说要救救光明,很大原因也是因为莫斯利安这款产品的衰退。


光明本来还是有两个很好的出路。其一出路是做高端奶。

可这么多年实际上也就只有"光明优倍"品牌还可以,更高端的"光明致优"既没有品牌优势,口感优势也不够明显,恐怕一些外省市的朋友都没有见过致优。

也没有认真去做餐饮渠道。餐饮渠道其实是很认高端产品并且愿意付出高价的,因为他们要做出"你在家做不出来的味道",比如"一点点"奶茶就是味全最大的采购商之一。

但光明并没有把餐饮渠道做好,现在高端咖啡馆、高端奶茶店用的鲜牛奶,都是"朝日绿源""明治""味全",或者就是澳奶。有少量一些用优倍,可我从来没见过使用致优的。

还有个出路是做本地零售渠道商,因为牛奶的配送链路要求时效性和冷链,要求非常高,把这部分复用起来效果会很好。

光明也确实做了,但做得都不好。

比如"光明里"便利店,缺乏店铺开发能力也缺乏自有产品开发能力,店数很少目前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在上海便利店竞争极为激烈,便利店本来就是一个艰难的业务。

后来光明又做了 o2o 项目"光明菜园",水果蔬菜的品质都极好,当然也是做一单亏一单。亏损是生鲜 o2o 行业普遍情况,但是光明不敢像每日优鲜一样去烧钱拼估值。后来业务也无疾而终了。

其他的有时也能看到光明做的无人售货机,最近也听说光明要把所有的奶站做改造。光明也在很努力的探索出路吧。

差点忘了,乳制品还有一块业务就是冰品,这个渠道会用很多奶。很多人对光明的感情也来自于冰激凌,鲜奶冰砖又便宜又好吃,之前也有过网友求光明涨价的新闻。但仔细一想,光明冰品已经很多年没有过有存在感新产品了,我印象里至少十年里没有看见过光明冰品打过任何广告。它们只是静静的躺在零售商的冰柜里,等待着别人的购买。

而蒙牛伊利的巧乐滋、随变、甄稀、绿色心情,都是有自己专属冰柜,是可以直接和雀巢和路雪竞争的。(叹口气,明明可以做得很好)

结个尾吧。

但如果不进行大的改变,我认为光明未来大概率会退到一个地区性乳业品牌。

不过低温奶还有一定的区域效应,光明的品牌会长久的生存在华东市场上,就像三元牛奶在北京一样。

光明曾经是乳业第一股,光明也曾经创造了无数经典好产品,到现在光明的品质仍然在我心中是最佳的。但如果你有注意,你会发现"先农村后城市,农村包围城市;先低端再高端,低端支撑高端"的经营战略在中国屡试不爽。

OPPO 是例子、美团是例子、 伊利蒙牛也是例子。

很多结局都是在一开始就写好了的,其中再努力也很难改变这个结局。光明的产品从来没有输,光明只是输在了当初选择发展低温奶的战略上,输在了一开始就做品质的路子上。

有点唏嘘。

(当然光明和达能之间也有很多故事,也是这些故事影响了低温奶战略,没讲不是我不知道,勿杠。)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By using Blogtrottr, you agree to our policies, terms and conditions.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